中國制造2025究竟是什么?為什么現在有這么多人在談論這個。其實這個是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批準,國務院近日發布《中國制造2025》,全面推進制造業強國戰略的實施。這是中國實施制造業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。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要方向,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,強化產業基礎能力,提高綜合集成水平,完善多層次、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,促進產業轉型升級,培育中國特色制造文化,實現制造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。
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實力“三步走”
1在2015-2025年第一個十年計劃中,中國制造業將成為制造業強國。
2.是中國制造業已進入制造業強國行列,中國制造業整體已達到世界強國的中等水平。
3.在第二個十年計劃中,從2025年到2035年,中國制造業整體將達到世界強國的中等水平。
五大項目核心:實施智能制造工程
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項目旨在為未來10個重點領域的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項目建設一批產、學、研、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中心。
綠色制造項目,加快實施工業綠色發展戰略,全面推進企業清潔生產,大力推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。
高端裝備制造業創新,在互聯網、數控機床、大型飛機等專項實施的基礎上,推動新的高端裝備創新專項。
智能制造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,也是制造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的主要方向。通過智能制造,推動工業數字化、智能化水平的提高
9項主要任務
《中國制造2025》雄心勃勃地要重新開始
要提高民族制造業的創新能力,中國制造業規模龐大、成本低廉的傳統優勢不能成為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。只有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,才能為企業帶來持久的競爭優勢。
加強基礎工業能力建設。2015年,工信部將繼續開展加強產業基礎專項行動,完善政策措施,加強工作,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,加快產業轉型升級。
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全面推進鋼鐵、有色金屬、化工、建材、造紙、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的綠色轉型,降低重點行業能耗,提高產品制造效率。
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,是未來十年中國“新常態”經濟形成的重要基礎。只有順應全球產業發展趨勢,抓住重點產業,形成產業優勢,力爭突破,才能在未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具有競爭力。
提高制造業的國際發展水平,一是注重標準的制定,爭取國際話語權;第貳,努力增加高質量、高附加值的產品;叁是重視自主創新,發展核心技術;第肆,重視人力資本,提高勞動者素質。
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。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指信息化與工業化在更大范圍、更精細的產業、更廣泛的領域、更高的層次、更深的應用和更高的智能化程度上的融合。
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和質量品牌建設。質量品牌戰略是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出發點和有效措施。質量競爭力指數已納入制造業實力指標體系。
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突破,發展先進軌道交通裝備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、動力裝備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、農業機械裝備等重點領域。
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,通過改革“制造服務”和“服務型制造”模式,推動生產環節向高附加值兩端延伸,提升制造企業盈利能力,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偏好。
10個關鍵領域
這不是政府對企業或市場的框架,而是通過100多位專家的研究,提出了中國制造業實現從大到強、高端領導的技術突破方向。這也是實現制造業強國所必須實現的基本技術目標。
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
新一代信息技術分為六個方面:下一代通信網絡、物聯網、三網融合、新型平板顯示器、高性能集成電路和以云計算為代表的高端軟件
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
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相結合,與原有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大類分離,更容易實現關鍵支撐和突破
航空航天設備
以市場為主線,組織航空研發、產業化、市場服務發展,重點突破發動機關鍵技術和裝備,空中管理系統和先進發展能力
海洋工程設備與高科技船舶
這表明,國家對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發展的重視和支持,將對加快我國船舶工業自主創新步伐,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起到重要作用
先進的軌道交通設備
掌握系統集成和關鍵核心技術,提升關鍵部件制度化水平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軌道交通裝備産業
節能與新能源汽車
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産業,推進汽車電力系統電氣化改造。大力推廣節能汽車,促進汽車産業和動力設備技術升級
動力設備
構建上下游協同産能合作鏈,注重技術交流,做好后期維修服務,推動裝備配套服務走出去,實現産能合作和技術升級的雙豐收
新材料
包括新材料及相關産品和技術設備。具體涵蓋新材料自身形成的産業;新材料技術與裝備制造業;傳統材料技術升級産業等
生物醫學和高性能醫療設備
生物醫藥逐漸成為全球醫藥産業的重要發展方向。國務院發布的《生物産業發展規劃》提出,到2020年,生物産業將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
大領域 | 關鍵詞 |
---|---|
新一代信息技術 | 4G/5G通信、IPv6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三網融合、平板顯示、集成電路、傳感器 |
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| 五軸聯動機床、數控機床、機器人、智能制造 |
航空航天裝備 | 大飛機、發動機、無人機、北斗導航、長征運載火箭、航空復合材料、空間探測器 |
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| 海洋作業工程船、水下機器人、鉆井平臺 |
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| 高鐵、鐵道及點車道機車 |
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| 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、充電樁 |
電力裝備 | 光伏、風能、核電、智能電網 |
新材料 | 新型功能材料、先進結構材料、高性能復合材料 |
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| 基因工程藥物、新型疫苗、抗體藥物、化學新藥、現代中藥;CT、超導磁共振成像、X射線機、加速器、細胞分析儀、基因測序 |
農業機械裝備 | 拖拉機、聯合收割機、收獲機、采棉機、噴灌設備、農業航空作業 |
中國工業4.0時代即將開啟?
類別 | 中國制造2025 | 德國工業4.0 | 美國智能制造 |
---|---|---|---|
發起者 | 工信部牽頭,中國工程院起草 | 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資助,德國工程院、弗勞恩霍夫協會、西門子公司建議。 | 智能制造領袖聯盟–SMLC,26家公司,8個生產財團,6所大學和1個政府實驗室組成。 |
發起時間 | 2015年 | 2013年 | 2011年 |
定位 | 國家工業中長期發展戰略 | 國家工業升級戰略,第4次工業革命 | 美國"制造業回歸"的一項重要內容。 |
特點 | 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| 制造業和信息化的結合 | 工業互聯網革命,倡導將人、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。 |
目的 | 增強國家工業競爭力,在2025年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,建國100周年時占據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。 | 增強國家制造業競爭力 | 專注于制造業、出口、自由貿易和創新,提升美國競爭力。 |
主題 | 互聯網+、智能制造 | 智能工廠、智能生產、智能物流 | 智能制造 |
實現方式 | 通過智能制造,帶動產業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。 | 通過價值網絡實現橫向集成、工程端到端數字集成橫跨整個價值鏈、垂直集成和網絡化的制造系統。 | 以"軟"服務為主,注重軟件、網絡、大數據等對于工業領域的服務方式的顛覆。 |
實施進展 | 規劃出臺階段 | 已在某些行業實現 | 已在某些行業實現 |
重點技術 | 制造業互聯網化 | CPS | 工業互聯網 |
實施途徑 | 已提出目標,沒有列出具體實施途徑 | 有部分具體途徑 | 有具體途徑 |